2025年 10月 30日 星期四 合作提案 活動報名

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AENA Taiwan Station

第三屆華人科學攝影競賽得獎名單出爐

記者:台灣新聞中心 新聞分類:健康樂活 更新日期:2017-07-10 16:00:00

文字級數: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科博館舉辦華人科學攝影競賽,超過400件來自大陸、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地投稿作品,經過5個月審查,8日公布得獎名單,3名優選作品有2名來自臺灣,足見臺灣攝影實力,科博館將得獎作品設計成《等待>秘鏡:第參屆科學攝影特展》,即日起展至107年1月7日(日),歡迎民眾至科博館第二特展室參觀。

科博館主辦第三屆科學攝影競賽,來自臺灣、大陸、香港、馬來西亞等地的投稿作品,經過歷時5個月初審與複審的激烈競爭後,選出62件得獎作品,包含3件優選及2件廣達青少年特別獎。頒獎典禮今(8)日在科博館登場,頒發3位優選者各5萬元及2位廣達青少年特別獎者各2萬元等多項獎金。

除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多位貴賓共襄盛舉,包括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立如、副執行長侯文忠、董事沈文振(拓凱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評審團科學人雜誌副總編輯張孟媛、科博館科學教育組副研究員劉德祥博士、國立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臺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秘書長王誠之、臺北市野鳥學會理事曾雲龍等貴賓,表達對此次科學攝影頒獎典禮及特展的重視及支持。

得獎作品集結成展,策展人楊翎博士表示,得奬的作品多是經過長期觀察、假設、實驗或操作等種種等待,始攫取到按下快門的精彩瞬間,因此發想以「等待>秘鏡」為主題。拍攝主題宏如宇宙星辰,微如孢粉細胞,涵蓋天文、地質、生物、理化、醫學和環境生態等領域現象,又以節肢動物所占比例最高。並藉由研究分析的過程,歸納出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

頒獎典禮優選之一拓凱獎得主的黃福盛,來自大葉大學生物資源系,這次得獎作品「巧遇蛇蜥護卵」,記錄一種奇特的爬行動物─脆蛇蜥(學名哈特氏蛇蜥)的護卵行為,黃福盛表示,這是一次幸運的相遇,脆蛇蜥是臺灣最大型的蜥蜴,卻因特殊的生態習性而相當罕見,影像中,即將脫皮而體色偏白的雌性個體,捲曲著身軀護卵的畫面,更是難得一見。

優選之一紀慧能獎「水珠」為羅淑滿作品,拍攝手法是在黑色玻璃上放上瘦果的棉絲,用針筒注射水滴,渾圓的水珠印證了水的內聚力和張力極限。接著,再用噴霧器噴灑,使水氣附著在棉絲上,水珠可持續變大。羅淑滿表示,此時水的折射反射背景顏色,既像水晶球又像外太空的美麗星球,且只要不去觸碰,可持續30分鐘不會破掉,透過美麗的水珠影像呈現水的物理性質。

來自大陸自由攝影師李睿的優選得獎作品「南方的十字架」,呈現夜空下的紐西蘭南島蒂卡波湖。當地特製的照明路燈,是為了避免光污染影響觀測星空。李睿表示,照片的十字造型是由天空中人造衛星和流星運行的軌跡,瞬間交錯形成,與地面教堂屋頂的十字架遙相呼應。因人在北京不克出席領獎,科博館透過視訊方式隔空遞獎,趣味十足。

為了鼓勵青少年投入科學攝影的行列,廣達文教基金會特別贊助兩位青少年特別獎。臺灣的得獎作品「五色鳥表演舌上功夫」是由一家人所組成的團隊所拍攝,捕捉五色鳥進食的短暫畫面。大陸的得獎作品「凱門鱷與蚊」則是由年僅11歲的李浩銘拍攝,仔細觀察,鱷魚眼睛上方停駐許多蚊子,李浩銘表示,蚊科昆蟲不但能精確找到皮膚暴露、毛細血管密集的眼瞼部位,還能靠牠的刺吸式口器取食凱門鱷的血液,呈現自然界中不同於大眾想像的一面。

科學攝影展除了鼓勵科學工作者把研究過程中產出的專業影像介紹給一般民眾,讓觀賞者經由視覺的感動與震撼體會影像中的科學之美,也鼓勵社會大眾使用手邊的攝影器材,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經由觀察所領略到的科學之美,以攝影的方式捕捉記錄下來,科博館特別舉辦科學攝影比賽,期待透過影像產出過程和手法的自我詮釋,傳達科學世界多樣化的路徑,拓展大眾探索知識的視野和樂趣。


最新健康樂活

清境火把節24日晚間登場 吸引遊客熱情參與

【記者林慧君/南投報導】被視為滇緬族群新年文化慶典的「2025清境火把節」,24日晚間在仁愛鄉清境國小盛大登場。火把節是源自西南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節慶,融入薪火相傳、感念祖先等意涵,從雲南流傳到清境,活動吸引許多民眾參與,也有參與貴賓身穿雲南傳統服飾一同歡慶,場面十分熱鬧。

健康商機正夯 營養師提醒先看標示再查專利

(亞洲經濟通訊社 台灣新聞中心 許薰分)近年來,隨著國人健康意識不斷提升,養生已經成全民重要課題。除了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保健食品也走入許多人日常生活,成為調整體質、營養補給的重要選擇。對此,營養師林昀正特別提出提醒,民眾在選購時應把握兩大原則,才能避免誤踩陷阱,確保買得安心、吃得放心。

元智林志民獲國家講座肯定 十年來私校第一人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第29屆國家講座得獎名單日前揭曉,共有10位教授獲此殊榮,其中國立台灣大學表現亮眼,佔4個名額,成功大學與清華大學各獲2席,台灣師範大學則有1人獲選。而元智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林志民,以其在人工智慧、仿腦神經網路模型開發及系統應用的卓越貢獻脫穎而出,成為本屆唯一來自私立大學的獲獎者,也是近十年來首位獲此榮譽的私校教授。

台中慈濟醫院營養科十月雙喜 食安與低碳蔬食獲獎

【記者林慧君/台中報導】台中慈濟醫院營養科雙喜臨門,榮獲「臺中金饌獎」GHP優等標章外,更參加「2025健康行動×永續未來 低碳市集」,以「高科健檢餐食」入選低碳蔬食組「健康行動獎」,並獲邀現場烹煮佳餚。營養科主任楊忠偉表示:「台中慈濟醫院注重食品安全,更努力朝向低碳醫院發展,積極推廣蔬食餐飲,落實永續經營大眾健康!」

高層提名與地方自主性之爭 台中 2026 市長選舉恐釀風暴

【記者 張俊明/台中報導】盧秀燕任滿兩屆、市長席位將在 2026 年改選,台中市成為各黨角力的核心戰場。隨著政黨密集檢視提名路線與整合策略,「高層提名」與「地方自主」的矛盾,正從黨內會議延伸至基層組織與選民心態,台中選情由此進入早期高張力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