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明專欄】去中國化的政治算計
記者:台灣新聞中心
新聞分類:專欄論壇
更新日期:2025-05-22 10:00:00
-
-
文字級數:
當今台灣的認同政治,已不再是單純的歷史詮釋之爭,而是被執政黨民進黨操控為一場有計劃、有目的的文化改造工程。這場工程的核心策略,正是「去中國化」,而這不僅限於地理與政權的切割,更深入至語言、歷史、教育、血統與認同的全面重構。民進黨長期刻意淡化「漢人」作為台灣人口主體的歷史事實,近年更轉以除了原住民外,其餘96%的口均稱為「其他人口」的說法取代之。此種描述看似中性,實則在文字遊戲中消解了族群記憶,讓台灣民眾逐步遺忘自身來自中國沿海的移民血緣與文化根源。
回顧歷史,從17世紀閩粵先民跨海來台墾殖,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帶來的外省人口,這段連續的「中國人來台史」如今被刻意抹去或貶抑。更值得警惕的是,民進黨對於「台灣人」的定義,正在政治化與排他化,他們塑造出一種新台灣人敘事,將中國血脈視為歷史包袱,將文化中國視為威脅。從課綱調整、語言政策、地名改造到轉型正義的選擇性推動,無不是在進行一場系統性的認同再造工程。
最近,日本記者矢板明夫宣布歸化為中華民國國民,依法成為「中國人」。這舉例讓民進黨深陷認同邏輯的荒謬泥淖,若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那麼加入中華民國國籍的人究竟是誰?民進黨可以接受一位日人變成「台灣人」,卻拒絕承認擁有幾百年在台歷史的閩客等漢人為中國人,此舉更顯露出民進黨操弄族群認同政策的雙重標準與政治淪為工具性的目的。
「去中國化」的本質並非單純文化自主,而是一種政治算計,它藉由切割歷史與血統,鞏固自身政權的合法性,並將不同族群的記憶重新編碼,使其服膺於民進黨主導的「台灣認同」。但當認同被政權壟斷,歷史被重新書寫,族群被分類管理,這樣的台灣不再多元,也不再自由,而是陷入一場認同內戰與文化虛無的深淵。去中國化不是進步,而是民進黨鞏固政權的計算公式。我們若無法正視自身的歷史根源與文化血脈,終將在短視的政治操作中,失去作為一個完整共同體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