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10月 18日 星期六 合作提案 活動報名

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AENA Taiwan Station

中科虎尾園區就業服務台 揭牌啟用正式進駐園區

記者:張俊明 新聞分類:大陸在線 更新日期:2013-02-23 08:00:00

文字級數:
(亞洲經濟通訊社/記者張俊明報導)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與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雲嘉南區就業服務中心聯手於2月22日在虎尾園區辦喜事,第一件就是虎科就業服務台揭牌啟用、正式進駐園區;第二件就是第一次在虎尾園區舉辦廠商聯合徵才活動。當日李應元立委、​劉建國立委、雲林縣政府勞工處張哲誠處長、虎尾鎮林文彬鎮長、虎尾鎮民代表會丁學忠主席、墾地里黃秋雄里長、廉使里戴國華里長、北溪里彭志原里長、張嘉郡立委服務處吳長興秘書、吳育仁立委服務處趙濟民主任,以及虎尾園區廠商代表與雲林求職鄉親等皆親臨會場,場面十分熱鬧。

中科虎尾園區就業服務台揭牌啟用儀式在花鼓陣鑼鼓喧天下拉開序幕,由中科管理局楊文科局長、雲嘉南區就業服中心劉邦棟主任、李應元立委、​劉建國立委、雲林縣政府勞工處張哲誠處長、虎尾鎮林文彬鎮長等貴賓共同揭牌,象徵大家齊心協力為降低失業率、提升經濟成長努力,活動現場還分享湯圓,與鄉親歡慶就服台正式啟用並樂元宵。

中科管理局楊文科局長表示感謝勞委會職訓局台南職訓中心與雲嘉南就業服務中心鼎力支持與協助,目前虎尾園區員工數938人,進用雲林縣民有692人,佔園區員工數的74%,其中虎尾鎮民有342位,佔園區所有員工的36.46%,是中科所有園區中進用園區當地居民比例最高的鎮,這表示虎尾鎮有非常優秀的人才,也都願意回鄉在地就業,相信今日啟用的虎科就服台日後在雲林縣政府、虎尾鎮公所、以及地方鄉親的多方協助下,定可創造更多鄉親在地就業的機會,園區發展將更嶄新亮麗。

勞委會職訓局雲嘉南區就服中心劉邦棟主任表示中科虎尾園區就業服務台是中心成立的第59個就服台,意義深遠,代表「五福臨門、長長久九」,期許該台的設置,為園區廠商及雲林鄉親提供更優質服務,大家都幸福金美滿。李應元立委期盼園區與鄰近的科技大學及高職產學合作,讓學校的人才庫充分發揮。而劉建國立委則表示,在地子弟在園區工作比例之高,是雲林人的驕傲,希望園區更加蓬勃發展,創造更多在地就業機會,把雲林人才留住。

活動當日中科虎尾園區的「富喬工業」、「元翎精密」、「友華生技醫藥」及「台灣捷時雅邁科」4家公司和「正新橡膠」、「巧新科技」及「建大工業」等7家廠商提供300個工程師、技術員等職缺外,還設置多元就業成果發表區、職訓資源區和職涯診析區,並邀請大成商工與虎尾農工學生座談,中科管理局貼心提供中科巡巴接駁與園區巡禮,讓求職民眾更親近虎尾園區、更加了解廠商產業特性,進而提高就業媒合率。

最新大陸在線

中市績優交通義勇警察表揚 盧秀燕讚譽「市民守護者」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台中市交通義勇警察大隊17日舉行「114年度秋節聯誼暨績優交通義勇警察表揚」活動,現場表揚38位資深及在執勤表現績優的義交楷模。市長盧秀燕在警察局長吳敬田陪同下出席,向義交夥伴表達最誠摯的謝意,期勉義交夥伴再接再厲,讓城市交通事故與死傷再下降,達成「交通順暢、人人平安」的目標,打造更平安、更幸福的台中。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行》雙十開彰 在總行看見歷史與未來的對話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2025台灣設計展」於雙十連假在三大展區,盛大登場,15個分行展出內容跨足城市治理、地方產業、青年創意、文化歷史及植物美學等多元風貌,在總行看見歷史與未來的對話,縣長王惠美邀請全國民眾安排假期走進彰化,親身感受設計的無限魅力與城市的創新能量。

霸氣側漏閃瞎代購 店王現象級回歸週年慶亮劍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闊別兩百多天方重開幕的新光台中店,在日前以一場狂創點閱及話題的現象級回歸,重返台中人的生活日常,歸隊後的首戰即逢週年慶,自是「殺」聲震天!首波週年慶將於10/16(四)~10/29(三)熱烈登場!首度攜手韓星、韓綜、韓潮,將透過三大限定合作打造全台最具話題的購物盛會!更首度邀請韓國人氣偶像-Solar頌樂擔任宣傳大使,營造韓星都要來搶購的氛圍。

齊聚府前廣場 蔣萬安與民眾同慶中華民國114年國慶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臺北市長蔣萬安今(10)日出席由臺北市政府主辦的「中華民國114年國慶升旗暨慶祝活動」,於市府府前廣場與市民朋友一同升旗,歡慶國慶。

連假共學風潮興起 北市親子攜手探索學習新樣貌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長期推動「自主學習」,鼓勵學生依興趣與專長規劃假期專題,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發、互動、共好」精神,尤其在連續假期期間,教育局更鼓勵家長跟孩子一起,共同討論學習主題、規劃探索計畫,讓假期不再只是「寫作業、補進度」,而是讓學習能夠自然地融入生活,學生能以自身興趣出發,自訂學習目標並完成探索挑戰,讓學習的主導權回到孩子手中,也帶動家庭攜手共學,成為城市獨特的教育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