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經濟優先 政治止步
記者:張偉成
新聞分類:專欄論壇
更新日期:2025-08-01 09:00:00
-
-
文字級數:
大陸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2025年上半年GDP成長率為4.2%,表面上略優於預期,實則反映出經濟動能仍疲。房地產市場持續探底、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內需遲遲無法回溫,再加上地方債壓力爆棚,大陸經濟的「外熱內冷」狀態已成定局。台灣作為中國供應鏈的一環,出口受創不言可喻,包括香港在內上半年對大陸的出口年減8.5%,重點產業如電子零組件、機械、終端消費品皆首當其衝,正面臨來自需求端與政策面的雙重壓力。
令人憂心的是,大陸地方債務風險快速上升,導致地方政府財政能力大幅削弱,不僅縮減招商補貼,甚至開始以行政手段「逼迫」外資台商配合度過難關,包括拖延付款、削減優惠,甚至要求企業「轉內資」以換取待遇,營商環境穩定性大打折扣。這樣的變局,讓不少台商警覺「中國不再可靠」,陸續推動「中國+1」策略,把產線轉向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新興據點,部分技術密集產業則選擇回台設廠。
全球供應鏈正歷經重組與分散,對台灣而言既是挑戰,也是轉機。關鍵在於台灣方面是否能洞察趨勢、超前部署,協助企業布局轉型,而非止於口號式的「脫中」。一方面應積極推進與印度、東協等潛力市場的雙邊經貿協定談判,創造新的出口通道;另一方面,必須實質改善本地投資環境,包括簡化法規、優化稅制、強化人才與用地供應,以承接回流企業的高附加價值產業鏈。此外,政府也應為長期深耕中國的中小企業提供風險預警與轉型輔導,協助其平穩轉身,減少陣痛。
當前國內政壇因選舉後遺症與意識形態爭議持續消耗社會資源,賴清德政府若真要建立「穩健執政」形象,應回歸施政本質,把握當前供應鏈重組契機,把經濟發展放在最優先,讓企業安心投資、民眾有感過日子。政治攻防可以暫歇,產業轉型卻不能等。當中國已不再是台灣出口的定心丸,政府更應拿出實質作為,為企業鋪路、為產業找出路。
文/張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