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10月 18日 星期六 合作提案 活動報名

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AENA Taiwan Station

小店家熱情參與! 慶典經濟帶動台中產值破500億

記者:許薰芬 新聞分類:台灣在線 更新日期:2024-02-23 11:14:00

文字級數:
2023台中購物節-抽好宅記者會
(亞洲經濟通訊社 台灣新聞中心 許薰芬)台中市政府去年辦理「振興經濟三部曲」,包含物調券、台中鍋烤節以及台中購物節,活動透過串聯台中產業及小商家,擴大國內需求、提振庶民經濟。市府經發局日前特辦理「112年台中慶典經濟專家學者座談會」,邀集專家學者針對活動辦理及成果提出寶貴意見,並研討未來活動精進發展方向,現場交流熱烈,期待活動更具效益。

經發局說明,市府為振興小商家及百工百業,去年接連推出慶典經濟,首先是「物調券大放送」,攜手7,800家小型店家及攤商,包含商圈、市場及夜市等於5、6月發放物調券30萬份,帶動消費經濟至少6,000萬元;10月搭配台中購物節起跑,加碼45萬份,再創消費金額至少9,000萬元;另於12月市場、夜市及商圈頭家代表現身拍攝短影音宣傳活動,並再度發放商圈券、市仔券共計近5萬份,流通金額近1,000 萬元,物調券整體帶動共計1.6億元。

去年10至12月的「第五屆台中購物節」,據活動數據顯示,該十區消費金額佔購物節消費總額4.28%,相較前屆提升近1%,可見其振興區域經濟的成效,活動期間,也有眾多在地議員齊力相挺,包含參與購物節實體抽獎、邀請在地團體到場演出及募集豐富抽獎品等。

經發局說明,為持續提升活動辦理效益,每年活動結束後皆舉辦專家學者座談會,這次由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哲良率領團隊針對研究成果進行策略優先性的聚焦,再邀集10名不同背景及經驗的專家學者,精進評估相關政策的共識,強化未來活動可行性與客觀性。

中經院指出,去年10至12月的台中購物節帶動全國經濟產值逾672.21億元,相當於每創造1元消費,即帶動2.05元的總體產值,高於全國一般消費平均效果;另外,在台中產值帶動效果為503.70億元,等同於每創造1元消費,帶動台中在地產值增加1.54元,也較上一屆成長8%。與會委員也肯定台中購物節歷經五屆已形塑消費節慶品牌,實質外溢成為中部地區購物節,甚至為全台舉辦相關活動的領頭羊。

經發局指出,去年台中購物節結合振興經濟三部曲活動,一路從5、6月的「物調券大放送」,7、8月的「台中鍋烤節」,至10月到12月的「台中購物節」,在每一個階段都以不同活動邀請全國民眾來台中消費、遊玩,使聲量延續至年底,造就台中購物節除了經濟效益卓著外,網路聲量也位居全台第一。期盼未來活動能夠愈辦愈好,讓大家來到台中吃得開心、玩得愉快、買得最划算。(廣告)

最新台灣在線

中市績優交通義勇警察表揚 盧秀燕讚譽「市民守護者」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台中市交通義勇警察大隊17日舉行「114年度秋節聯誼暨績優交通義勇警察表揚」活動,現場表揚38位資深及在執勤表現績優的義交楷模。市長盧秀燕在警察局長吳敬田陪同下出席,向義交夥伴表達最誠摯的謝意,期勉義交夥伴再接再厲,讓城市交通事故與死傷再下降,達成「交通順暢、人人平安」的目標,打造更平安、更幸福的台中。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行》雙十開彰 在總行看見歷史與未來的對話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2025台灣設計展」於雙十連假在三大展區,盛大登場,15個分行展出內容跨足城市治理、地方產業、青年創意、文化歷史及植物美學等多元風貌,在總行看見歷史與未來的對話,縣長王惠美邀請全國民眾安排假期走進彰化,親身感受設計的無限魅力與城市的創新能量。

霸氣側漏閃瞎代購 店王現象級回歸週年慶亮劍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闊別兩百多天方重開幕的新光台中店,在日前以一場狂創點閱及話題的現象級回歸,重返台中人的生活日常,歸隊後的首戰即逢週年慶,自是「殺」聲震天!首波週年慶將於10/16(四)~10/29(三)熱烈登場!首度攜手韓星、韓綜、韓潮,將透過三大限定合作打造全台最具話題的購物盛會!更首度邀請韓國人氣偶像-Solar頌樂擔任宣傳大使,營造韓星都要來搶購的氛圍。

齊聚府前廣場 蔣萬安與民眾同慶中華民國114年國慶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臺北市長蔣萬安今(10)日出席由臺北市政府主辦的「中華民國114年國慶升旗暨慶祝活動」,於市府府前廣場與市民朋友一同升旗,歡慶國慶。

連假共學風潮興起 北市親子攜手探索學習新樣貌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長期推動「自主學習」,鼓勵學生依興趣與專長規劃假期專題,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發、互動、共好」精神,尤其在連續假期期間,教育局更鼓勵家長跟孩子一起,共同討論學習主題、規劃探索計畫,讓假期不再只是「寫作業、補進度」,而是讓學習能夠自然地融入生活,學生能以自身興趣出發,自訂學習目標並完成探索挑戰,讓學習的主導權回到孩子手中,也帶動家庭攜手共學,成為城市獨特的教育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