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10月 19日 星期日 合作提案 活動報名

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AENA Taiwan Station

「續舊式-2023彩繪修護特展」登場 揭密彩繪科學工作與修護之美

記者:張俊明 新聞分類:台灣在線 更新日期:2023-05-12 15:26:00

文字級數: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5月12日舉辦「續舊式-2023彩繪修護特展」開幕式,在文化資產園區國際展覽館展出文資局近十年來的彩繪修護成果。文化部文資局長陳濟民、嶺東科技大學校長趙志揚、高雄市定歷史建築哈瑪星代天宮董事長王再福、傳統彩繪匠司陳敦仁等貴賓蒞臨開幕式,並參觀展場聆聽導覽。


文化部文資局長陳濟民表示,特展命名為「續舊式」有延續舊時美好時光的意義,是未完成式也是持續的進行式,需要你我繼續關注。延續去年在臺南獲得廣大迴響的「續舊-2022彩繪修護特展」,今年回到臺中文資園區,展場規模擴大兩倍以上,內容也更加豐富,主要展示四個重要的文化資產包括國定古蹟北港朝天宮、臺南市市仔頭福隆宮、高雄市歷史建築代天宮、大崗山龍湖庵為主軸的彩繪修護成果,展覽主視覺以北港朝天宮凌虛殿二元帥門神為主角,由當代插畫家陳怡庭融入巧思重新演繹而成,呈現圓滑與簡練的筆觸。

陳濟民局長指出,展覽也與臺南市文資建材銀行合作,在文資場域中被拆卸下來的木構件由文資建材銀行保存,經由展覽展出正在進行局部修護的物件,讓觀眾現場親眼目睹並能比對修護前、後的真實情況,深入認識彩繪修護的過程和技術,展場中特別設置「互動體驗區」,讓觀眾現場操作立體顯微鏡,了解修護師眼中細緻的世界,增加觀展趣味性。文資局希望透過容易親近的展覽,帶領觀眾從設計轉化與演繹的角度,深入淺出的方式提升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認知,進而珍惜文化資產。

文資局進一步說明,展覽分為十個展區,每個展區有其不同的修護主題與相關文物。本次策展嘗試打開文化資產園區的歷史建築原有的樣貌,呈現彩繪修護展品與文資場域共榮的景象。走入展場,首先看到長約16公尺的修護秘笈牆,展示修護過程的步驟,像是一幅瑰麗的武俠畫卷。穿過牆面後,眼前豁然開朗,進入一個宏大的展場,華麗的藻井和壯闊的巨幅壁畫立即躍入眼簾,還有10扇門神排列所營造的恢弘陣法,彷彿置身於一座美術館的氛圍中。此展將四個廟宇的彩繪作品脫離宗教功能,引導觀眾換個角度欣賞國寶繪師的絕代風華,深入感受作品的美感,體會其文化價值。

此次特展不僅展示了文化資產修護的歷程,更呈現了文化與設計的相互融合,進而喚起大眾對於文化資產的關注與保護。展期至112年10月29日止,帶給觀眾一場視覺與感官的盛宴,值得一遊。展覽期間也特別規劃親子修護工作坊,活動相關資訊請密切關注文資局官網最新消息及臉書粉絲專頁。

最新台灣在線

中市績優交通義勇警察表揚 盧秀燕讚譽「市民守護者」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台中市交通義勇警察大隊17日舉行「114年度秋節聯誼暨績優交通義勇警察表揚」活動,現場表揚38位資深及在執勤表現績優的義交楷模。市長盧秀燕在警察局長吳敬田陪同下出席,向義交夥伴表達最誠摯的謝意,期勉義交夥伴再接再厲,讓城市交通事故與死傷再下降,達成「交通順暢、人人平安」的目標,打造更平安、更幸福的台中。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行》雙十開彰 在總行看見歷史與未來的對話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2025台灣設計展」於雙十連假在三大展區,盛大登場,15個分行展出內容跨足城市治理、地方產業、青年創意、文化歷史及植物美學等多元風貌,在總行看見歷史與未來的對話,縣長王惠美邀請全國民眾安排假期走進彰化,親身感受設計的無限魅力與城市的創新能量。

霸氣側漏閃瞎代購 店王現象級回歸週年慶亮劍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闊別兩百多天方重開幕的新光台中店,在日前以一場狂創點閱及話題的現象級回歸,重返台中人的生活日常,歸隊後的首戰即逢週年慶,自是「殺」聲震天!首波週年慶將於10/16(四)~10/29(三)熱烈登場!首度攜手韓星、韓綜、韓潮,將透過三大限定合作打造全台最具話題的購物盛會!更首度邀請韓國人氣偶像-Solar頌樂擔任宣傳大使,營造韓星都要來搶購的氛圍。

齊聚府前廣場 蔣萬安與民眾同慶中華民國114年國慶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臺北市長蔣萬安今(10)日出席由臺北市政府主辦的「中華民國114年國慶升旗暨慶祝活動」,於市府府前廣場與市民朋友一同升旗,歡慶國慶。

連假共學風潮興起 北市親子攜手探索學習新樣貌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長期推動「自主學習」,鼓勵學生依興趣與專長規劃假期專題,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發、互動、共好」精神,尤其在連續假期期間,教育局更鼓勵家長跟孩子一起,共同討論學習主題、規劃探索計畫,讓假期不再只是「寫作業、補進度」,而是讓學習能夠自然地融入生活,學生能以自身興趣出發,自訂學習目標並完成探索挑戰,讓學習的主導權回到孩子手中,也帶動家庭攜手共學,成為城市獨特的教育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