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10月 20日 星期一 合作提案 活動報名

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AENA Taiwan Station

天氣好熱,我又中暑了!? 防中暑藥膏解清涼

記者:蘇彩娥 新聞分類:台灣在線 更新日期:2022-07-19 18:00:00

文字級數:
天氣越來越熱,台灣七月天氣既潮濕又悶熱,一天內多次進出冷氣房一天下來常有頭暈頭痛、口渴胸悶、食慾不振,這種現象是中暑了嗎?究竟什麼是中暑呢?

現代醫學中,人們口中的中暑稱為熱傷害,程度由輕到重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中暑,起因都是在高溫炎熱的環境,因為汗出過多且未適當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症狀有肌肉痙攣、體溫升高、頭暈痛、噁心嘔吐,最嚴重的是中樞體溫調節失常,體溫升高卻不出汗,體溫飆高超過四十度以上且皮膚乾熱、無汗、心跳過快、抽搐、失去意識稱為熱中暑,真正的熱中暑必須盡速就醫。

擁有多年看診經驗的邱瀞瑩中醫師提到:以中醫的理論,”暑”乃自然界本然存在的六氣之一,環境溫度濕度高時,人體自然會出汗,出汗後熱隨汗而出,身涼脈和,水分電解質補充適當的情況下,一般不致病,所以大部分在中醫門診遇到的病人,自己描述的”中暑”或”熱到”,事實上常常不是上面所提及的熱傷害的類型,反而更常見的是”陰暑”。

邱醫師進一步指出:在明代張介賓所著的《景岳全書》中就將暑病分為陽暑與陰暑兩大類。簡言之,暑季生病,有的確實是因不避暑熱而中暑,稱為陽暑,但更多的是因怕熱貪涼而中寒,稱為陰暑。

陽暑,就是開頭所提及的熱傷害,因為暑熱傷氣傷陰,因而出現大熱、大渴、大汗、脈浮氣喘甚至無氣以動的症狀,預防方式也如同現代醫學所建議的要避暑,補充水分電解質,塗抹像一條根、白花油、薄荷油這類清涼止暈昡之類的、中醫方面可以方藥益氣養陰,加速復原。

陰暑,在診間比陽暑更常見,起因是畏暑貪涼,換到現代就是冷氣電扇對著吹,本來為了瀉熱要出的汗只出了一點或根本未出汗,汗出不暢,身熱無法由汗而瀉,就更容易有中暑的感覺。或者因為室內外溫差過大,汗出遇冷中了風寒,也會有頭痛、疲倦無力、身體緊繃痠痛的症狀,以為是中暑,事實上是中了風寒。避免陰暑的方法是平常要適當出汗,出汗後回到陰涼之處要等汗出盡、擦汗換衣,再吹風扇冷氣。

南投立特藥局蕭藥師也提醒:天氣漸漸炎熱,飲食要注意,尤其要注意非必要的戶外活動要避免,不要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晒,以免中暑或引起其他的疾病。近期因較多民眾到戶外遊玩,一不小心就中暑了,都會到店裡選購濟眾水、電解液或白花油、薄荷油、曼秀雷敦軟膏等,抹在太陽穴、腋下…等位置,來緩緩解因天氣炎熱造成的不舒服感。

面對夏季炎熱,若是工作勞動或運動無法避暑,要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有不舒服一定要到陰涼處休息觀察。怕熱貪涼的人則應該要適當的出點汗,讓身熱隨汗而瀉,氣機通暢,自然健康少病。

最新台灣在線

中市績優交通義勇警察表揚 盧秀燕讚譽「市民守護者」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台中市交通義勇警察大隊17日舉行「114年度秋節聯誼暨績優交通義勇警察表揚」活動,現場表揚38位資深及在執勤表現績優的義交楷模。市長盧秀燕在警察局長吳敬田陪同下出席,向義交夥伴表達最誠摯的謝意,期勉義交夥伴再接再厲,讓城市交通事故與死傷再下降,達成「交通順暢、人人平安」的目標,打造更平安、更幸福的台中。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行》雙十開彰 在總行看見歷史與未來的對話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2025台灣設計展」於雙十連假在三大展區,盛大登場,15個分行展出內容跨足城市治理、地方產業、青年創意、文化歷史及植物美學等多元風貌,在總行看見歷史與未來的對話,縣長王惠美邀請全國民眾安排假期走進彰化,親身感受設計的無限魅力與城市的創新能量。

霸氣側漏閃瞎代購 店王現象級回歸週年慶亮劍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闊別兩百多天方重開幕的新光台中店,在日前以一場狂創點閱及話題的現象級回歸,重返台中人的生活日常,歸隊後的首戰即逢週年慶,自是「殺」聲震天!首波週年慶將於10/16(四)~10/29(三)熱烈登場!首度攜手韓星、韓綜、韓潮,將透過三大限定合作打造全台最具話題的購物盛會!更首度邀請韓國人氣偶像-Solar頌樂擔任宣傳大使,營造韓星都要來搶購的氛圍。

齊聚府前廣場 蔣萬安與民眾同慶中華民國114年國慶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臺北市長蔣萬安今(10)日出席由臺北市政府主辦的「中華民國114年國慶升旗暨慶祝活動」,於市府府前廣場與市民朋友一同升旗,歡慶國慶。

連假共學風潮興起 北市親子攜手探索學習新樣貌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長期推動「自主學習」,鼓勵學生依興趣與專長規劃假期專題,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發、互動、共好」精神,尤其在連續假期期間,教育局更鼓勵家長跟孩子一起,共同討論學習主題、規劃探索計畫,讓假期不再只是「寫作業、補進度」,而是讓學習能夠自然地融入生活,學生能以自身興趣出發,自訂學習目標並完成探索挑戰,讓學習的主導權回到孩子手中,也帶動家庭攜手共學,成為城市獨特的教育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