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5月 02日 星期五 合作提案 活動報名

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AENA Taiwan Station

【方瑋專欄】失根的蘭花 兩岸幼教的分手信

記者:方瑋 新聞分類:專欄論壇 更新日期:2018-12-17 20:00:00

文字級數:
有些人悄悄問著:
當我們把「愛台灣」掛在嘴邊時,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所愛何物?
台灣漸漸地正在流失一些東西,叫做文化。大陸卻試圖找回來。
======
他。50歲,剛好半百。姓文,單名化。

坐在桌前,正翻著月曆最後一頁。

哎呀!12月來了!空氣透著一股歡樂的氣氛。思緒空蕩蕩地。聖誕節的紅花綠樹,及跨年的銀花火樹,瞬間跳出來佔滿整個腦海。下意識地要與2018說再見。

2018?
從什麼時候開始,很習慣地用著西元紀年。那「民國107年」彷彿是一個很古老的數字換算題。一不小心還會寫錯而不及格。

他開始回想….喔,大約是三十年前吧?大家還曾經爭論過行憲紀念日與聖誕節,到底是放誰的假?很顯然地,現在這已經是個蠢問題。誰還記得行憲呢?

突然一陣想法,淡淡的矛盾:
這把年紀在跨年時想去狂歡,但到了農曆春節,卻想買張機票,離開台灣。傳統過年一點也不歡樂,這是怎麼了?

眉頭皺著,電腦跳出內地朋友傳來一封奇怪的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意見」,名稱太長了,心裡想這是個什麼鬼。
其實很簡單,對岸國務院11月7日剛發的訊息,就是中國大陸要擴大整個幼教規模,但對台灣相關業者多了兩項限制:一是連鎖資本的控管。二是教學內容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想著兩岸教育,這好像有一點分手信的意味。
聽說,很多跨海投資的台灣幼教業者,為了這文件,徹夜難眠。一部分原因是:咱台灣的教學產品都是以網路抓取,不知名洋娃娃照片做封面廣告呢。

WeChat那端,內地的朋友傳送字句來:
「十五年前啊,你們台灣人來投資幼兒園,都是被捧在手心,又送地、又免稅。現在可不一樣了。別說台灣的教材行不通,甚至你是台灣身分的,都會在教育領域被限制。免得帶來崇洋媚外。中國的教育在往傳統文化裡走,你們台灣幼兒園很重視萬聖節、聖誕節的是吧?在我們這兒都是不被鼓勵的!」

關了WeChat,打開Line問台灣一所幼兒園前輩:
「為什麼現在幼兒園這麼重視西洋節日啊?會不會覺得我們自己的東西,自己的文化都不重視了?」
「哪裡有辦法啊!家長會問啊,家長會要求啊!像是萬聖節,我們還得事先找幾家商店先約好,把糖果放在那兒,不然小孩子不給糖就搗蛋,哪來的糖果?」
「那這樣的節慶不就是騙小孩?現實中根本沒有糖果,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也在想這件事情啊?為什麼我們台灣的孩子要跟外國人一樣,到處上街去要糖果,那就是一種盼人施捨的心態。為什麼我們不能改成讓小朋友舞龍舞獅,去到店家門口,祝他們生意興隆?這不更是優良的中國文化傳統美德嗎?」
「某某董ㄟ…你真的覺得我們還能辦些什麼?」
「我也很想辦雙十節啊!可是你知不知道,有一次我們真的辦了,老師舉著國旗帶小朋友上街,很開心。結果路上竟然有人很兇喔!用瞪的!瞪我們喔!我都不知道我們做錯了什麼。」

他猛然想起,這次高雄選舉,好特別的是三山都出現國旗海,電視新聞裏面,不少民眾說:以前要找面國旗很難了,都不知道要去哪裡買?看到國旗好感動。
「對欸!」車窗外飄來隱隱約約的聖誕音樂。「真的,現在要買聖誕帽,都比國旗容易!這是怎麼了?」

腦海浮現這幾年往來兩岸,出入北京機場,總有大大的紅字寫著《中國夢》!而微信朋友圈裡,好些人總是,習大大長,習大大短。
儘管身為台灣人,非常不習慣這種好像馬屁的口頭禪,但總覺得相應之下,台灣好像缺了個什麼,說不出來的東西。

是認同感嗎?

對岸有中國夢,台灣呢?台灣有「台灣夢」嗎?
還是台灣一味嚮往著國際化,而全面西化?但,國際化應該是多元學習吧?如果把自己的東西丟掉了,只接受別人的,這樣叫做國際化嗎?

萬聖節是什麼?HALLOWEEN?不就是西洋的鬼節?為什麼台灣的學校這麼努力在萬聖節刻意打扮孩子的變裝秀?如果改成重視傳統的中元節會不會反而嚇死爸媽?為什麼萬聖節南瓜燈變成這麼熱門的商品,中元節水燈卻是恐怖的象徵?

聖誕節是什麼?大部分人都知道聖誕老公公的故鄉在芬蘭,駕著麋鹿雪橇出發送禮物囉。孩子們都能對西方聖誕節的故事朗朗上口。

但有多少人知道中國傳統節慶的典故?
中秋節傳說,月亮上面有嫦娥、玉兔、吳剛,都是為什麼上去的?誰最早上去?
冬至的湯圓,為什麼代表團圓?你聽說過有一個孝女等待老父親回家的故事嗎?
元宵節為什麼要放鞭炮?而且放得還比過年兇?鞭炮不是過年嚇走年獸就好嗎?

他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好像真的都不知道。鏡子裡的那個「文化」,面容有些老了,更有著些許陌生的感覺。

「對啊,過了半百年紀,連自己每年過的節都不知道典故。以前看著失根的蘭花,這樣的文章,都覺得是古人亡國才有的悲楚,現在的我似乎蒙上了一些疑惑?如果說台灣是一朵蘭花,我們的根在哪裡?是「愛台灣嗎」?李安說真正的愛不是用說的,那到底…..怎麼突然陷入自己對自己思辨的迷茫之中呢?

突然冷冷地,像是抽離地面的空虛,看著報導封面藍營最新的英雄人物 – 韓國瑜。然後記憶像是跑馬燈的轉著一些人事物。都是些歷史了。
曾經!瘋狂造神棒球好手王建民,然後在一年之後輕嘆。
曾經!林書豪掀起了林來瘋,他更短….半年後球迷急凍。
曾經!馬英九創下總統大選最高票及聲望,然後遍體麟傷下台。
曾經!喔….連蛋塔店都是….一陣狂熱後就是倒閉,一間不剩。
空虛的心,急切地想抓個英雄來填補,然後又因為莫名的空虛而放棄。「造神、毀神」「造神、毀神」,周而復始。速度快而不留痕跡。
下一個「造神、毀神」會不會是那個最新的禿子?他的嘴角微微顫動了一下。
管他什麼神!現在誰都可以封神,一堆男神、女神。也不知道標準在哪。以前對神的認知是不可高攀的境界,現在神起神落,三分鐘。

又打開了WeChat,再看一次「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意見」,再次映入眼睛的第一句話是: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
顯示對岸對於每一個個體的紮根,重視其未來的成長,未來的發展,乃至於與環境,與家國將產生的關係,要在中國傳統優良文化之上做起始。也無怪乎這兩年內地教育國學興起。

而台灣,treat or trick - treat or trick,不給糖就搗蛋。難道只是在幼兒園嗎?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他突然會心一笑。好像生活周遭就有不少朋友,正在用心的籌畫某個案子,不給糖就搗蛋!

這個男人,配上文化這個名字,常常教他不知如何介紹自己。

旁邊的家長正在討論,聖誕節要給孩子買什麼禮物,放在長襪子裡,掛在床頭。這將他拉回現實生活與認知。

「噢,這就是台灣的文化嗎?」,心裡有股排拒感。跟這年末的歡樂氣氛,感覺格格不入。

也許,這半百歲月,文化都不文化了呢……

最新專欄論壇

【張俊明專欄】川普的關稅虛實與中國的戰略底氣

美國總統川普關稅豪賭,貿易戰火藥味再起,其經財政部長貝森特最新宣布,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將從104%再度提高至125%,此舉不僅是關稅政策的升級,更是政治訊號的明確釋放,中美脫鉤不再是趨勢,而是戰略選項。然而,關稅從104%升到125%,在經濟學實質效應上是否真有重大差別?事實上,早在100%以上的懲罰性關稅設定下,中國出口商對美銷售利潤已遭壓縮甚至消失,再加碼的關稅,更多的是一種政治符碼,是對選民展示強硬、對盟國施壓表態、對中國喊話示威。

【張俊明專欄】全球資本秩序裂解下的中美交鋒

美國再度祭出對中國的高額關稅,財政部長貝森特宣布對中產品加徵125%稅率的消息,儘管表面上看似是貿易工具的升級,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場資本秩序重組前夕的戰略預演。美中之間的角力,已經不再停留於出口盈虧的帳面計算,而是深入國際金融與產業控制的底層結構。

67家機構進駐徵才 中臺科大校園博覽會打造醫護界「人才寶庫」

【記者林慧君/台中報導】為協助學生掌握職涯脈動、順利邁向就業之路,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與中臺科技大學合作,於今(11)日盛大舉辦「2025年校園徵才博覽會」,吸引來自全國各地共67家醫療院所與照護相關機構齊聚校園,提供超過800個工作機會,涵蓋全名知名的醫療院所、社區醫療機構、長期照護機構及醫療技術企業,提供臨床護理、居家照護、高齡及長期照護、產後護理等多元領域的就業機會。此次博覽會特別針對護理系、學士後護理系及高齡健康照護系的大三、大四學生規劃,近千名學生踴躍參與了解目前的醫療就業市場發展趨勢,以拓展職業視野並為未來的職涯鋪路,展現出旺盛的求職熱情。

中臺科大與茂盛醫院攜手打造臨床學習新模式 推動護理人才就學即就業

【記者林慧君/台中報導】面對全球高齡化與醫護人力缺口日益嚴峻的挑戰,中臺科技大學與茂盛醫院日前舉行產學合作簽約儀式,以深化產學合作並培育優秀護理專業人才為目標,雙方攜手促進護理教育發展,啟動跨界育才新篇章。此次合作由茂盛醫院提供每學年高達15萬元的獎助金予中臺科大護理系學生,協助學生穩定就學、安心投入專業訓練,並於畢業後無縫銜接至茂盛醫院任職,打造「就學即就業」的護理人才培育機制。茂盛醫院與中臺科大的合作,以實質資源挹注與臨床實習安排,讓學生安心學習、銜接職場及就業,真正實踐「學用合一」的教育核心理念。

打破地域藩籬!中彰投分署助失業中高齡跨域就業再出發

(亞洲經濟通訊社 台灣新聞中心 許薰分)為鼓勵失業勞工擴大求職範圍,增加就業機會並減輕經濟負擔,勞動部推出「跨域就業津貼」,提供異地就業交通、搬遷和租屋多項補助。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即運用該津貼協助現年48歲家住南投的老蕭,在建築業景氣下滑失業時,透過彰化就業中心的協助,憑藉著他過去擔任混凝土拌合操作員的工作經驗,成功媒合至彰化當地的混凝土廠工作,並申請「跨域就業津貼-異地就業交通補助金」,大幅減輕通勤的經濟壓力,重拾職場信心。

觀看熱門新聞

目前尚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