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5月 01日 星期四 合作提案 活動報名

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AENA Taiwan Station

歡迎光臨科博館汪星國度 來看《狗的特展》秒懂汪星人!

記者:台灣新聞中心 新聞分類:健康樂活 更新日期:2018-02-09 13:20:00

文字級數:
(亞洲經濟通訊社/台灣新聞中心) 狗有「人類最好的朋友」美名,但狗與人並非一開始就相伴相隨,而是人類需要狗來協助放牧、狩獵、示警,甚至充當食物。直到今日,狗已不僅僅是寵物,往往是家庭成員,暱稱「汪星人」。但是,人類瞭解「汪星人」嗎?

戌戍亥豕豸子孑孓丑刃巳已己,你能不能一口氣念出來呢?即日起至107年5月20日(日),科博館陽光過道展出《汪星人躲貓貓—狗的特展》,展示主題包括「老狗講古」、「犬族列傳」、「汪星國度」、「汪星密語」。內容取材於最新的狗科學研究,展場有充滿新春吉祥的地支認字拉霸動畫,現場考驗觀眾的國字程度!歡迎大家來挑戰!

科博館狗年特展今(9)日開展,科博館副館長羅偉哲提醒大家在狗年更應正視與人類為家人關係的「汪星人」。策展人陳慧娟希望大眾透過看狗的特展,了解狗如何被人類創造,以及如何影響牠們的命運。「老狗講古」展區探討「獵食的狼」如何變成「馴化的狗」,最早化石證據顯示這期間至少歷經漫長的15,000年。狗的古老祖先確信是由灰狼Canis lupus而來。但是,犬類的馴化疑似在不同地區且涉及許多狼的亞種。

納圖夫文化(Natufian culture12,500 -9,500 BC)是人類已知的最早的定居生活,納圖夫的狗已和野外的狼不同,是人類共同生活的動物。台灣也有五千年前的狗。最早的完整犬類遺骨(Canis lupus familiaris) ,姿態似乎是刻意安排,出現在臺南科學園區的南關里及南關里東遺址,屬於新石器文化的大坌坑文化。科博館人類學組蒐藏約五千年前的狗上顎遺骨標本,發現於台中市安和遺址大坌坑文化層,碳十四年代距今5,000至4,000年前,考古學者推測狗在當時是協助史前人狩獵的夥伴。

狗如何馴化一直眾說紛紜。最普遍的一套說法是狼這種機會主義和共生型的清道夫,被鼓勵佔據新出現的人造生態棲位(niche)中。靠著人類居處的殘羹剩食維生,然後完全被同化融入人類的棲所和社會群體中。狼因與史前人類維持共生關係,進而有效率的自我馴化。另一種說法是人類捕獲幼狼,撫養牠們,作為幫手或寵物。但是成年的狼是大型又兇猛的掠食者,可能為人類孩童帶來不可預期的危險。這些說法依然需要更周全的證據。

「汪星國度」探討狗變成汪星人從基因層面有那些改變?品系的多樣化為狗的生存帶來哪些困境?那些狗屬於古老的犬種?那些狗身懷絕技?

狗的體態行為像幼狼,小體型、短臉、和擁擠的牙齒可能是汰選犬類攻擊性時的副產品。篩選較馴服的銀狐個體時,往往會伴隨捲曲的尾巴、軟垂的耳朵、斑駁的毛色和像孩童般圓滾滾的口鼻端,以及較長的繁殖期。這些特徵一般被認為是馴化特徵群。

狗的馴化伴隨三種澱粉消化基因的篩選,其中澱粉酶基因(Amy2B)的倍數約自7,000年前開始出現增加現象,這意味著狗對澱粉的消化能力愈來愈佳。科學家已知狼會互相舔臉,也能隨著人類的視線進入空間甚至看懂指向姿勢。但是忠心耿耿的狗和社會化的狼是相似的嗎? 當人出現時,狗會抑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狼卻不受影響。有些狗因為基因的突變出現類似人類威廉氏症的行為,變得極度熱愛社交,喜愛與陌生人接近。這些遺傳特徵可能形塑了現代的狗。

狗善於解讀人類在各種情境下的身體語言,眼神的接觸是建立人狗情緣的關鍵部分。當人類越關注狗,狗的臉部表情明顯會變多。狗與人之間互相凝視,已證實對雙方體內的催產素濃度有顯著作用。這種關係如同親子或是愛侶間的緊密情緣。

狗是古代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比羊、牛、豬都更早。過去200年來犬種的爆增,意味著這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所進行最壯觀的一場遺傳實驗之一。純種狗的品系因快速的外型篩選產生多樣化但也導致遺傳變異的喪失;就像野生動物澱粉酶基因(Amy2B)的倍數約自7,000年前開始出現增加現象,這意味著狗對澱粉的消化能力愈來愈佳。族群瓶頸或動物園圈養動物的近親繁殖,人為汰選也會造成有害的基因變異。

「汪星密語」以「狗臉快語錄」及「身有靈犀譯狗通」讓觀眾秒懂汪星人的心思,好判斷是該快逃還是留下!

最新健康樂活

【張俊明專欄】川普的關稅虛實與中國的戰略底氣

美國總統川普關稅豪賭,貿易戰火藥味再起,其經財政部長貝森特最新宣布,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將從104%再度提高至125%,此舉不僅是關稅政策的升級,更是政治訊號的明確釋放,中美脫鉤不再是趨勢,而是戰略選項。然而,關稅從104%升到125%,在經濟學實質效應上是否真有重大差別?事實上,早在100%以上的懲罰性關稅設定下,中國出口商對美銷售利潤已遭壓縮甚至消失,再加碼的關稅,更多的是一種政治符碼,是對選民展示強硬、對盟國施壓表態、對中國喊話示威。

【張俊明專欄】全球資本秩序裂解下的中美交鋒

美國再度祭出對中國的高額關稅,財政部長貝森特宣布對中產品加徵125%稅率的消息,儘管表面上看似是貿易工具的升級,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場資本秩序重組前夕的戰略預演。美中之間的角力,已經不再停留於出口盈虧的帳面計算,而是深入國際金融與產業控制的底層結構。

67家機構進駐徵才 中臺科大校園博覽會打造醫護界「人才寶庫」

【記者林慧君/台中報導】為協助學生掌握職涯脈動、順利邁向就業之路,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與中臺科技大學合作,於今(11)日盛大舉辦「2025年校園徵才博覽會」,吸引來自全國各地共67家醫療院所與照護相關機構齊聚校園,提供超過800個工作機會,涵蓋全名知名的醫療院所、社區醫療機構、長期照護機構及醫療技術企業,提供臨床護理、居家照護、高齡及長期照護、產後護理等多元領域的就業機會。此次博覽會特別針對護理系、學士後護理系及高齡健康照護系的大三、大四學生規劃,近千名學生踴躍參與了解目前的醫療就業市場發展趨勢,以拓展職業視野並為未來的職涯鋪路,展現出旺盛的求職熱情。

中臺科大與茂盛醫院攜手打造臨床學習新模式 推動護理人才就學即就業

【記者林慧君/台中報導】面對全球高齡化與醫護人力缺口日益嚴峻的挑戰,中臺科技大學與茂盛醫院日前舉行產學合作簽約儀式,以深化產學合作並培育優秀護理專業人才為目標,雙方攜手促進護理教育發展,啟動跨界育才新篇章。此次合作由茂盛醫院提供每學年高達15萬元的獎助金予中臺科大護理系學生,協助學生穩定就學、安心投入專業訓練,並於畢業後無縫銜接至茂盛醫院任職,打造「就學即就業」的護理人才培育機制。茂盛醫院與中臺科大的合作,以實質資源挹注與臨床實習安排,讓學生安心學習、銜接職場及就業,真正實踐「學用合一」的教育核心理念。

打破地域藩籬!中彰投分署助失業中高齡跨域就業再出發

(亞洲經濟通訊社 台灣新聞中心 許薰分)為鼓勵失業勞工擴大求職範圍,增加就業機會並減輕經濟負擔,勞動部推出「跨域就業津貼」,提供異地就業交通、搬遷和租屋多項補助。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即運用該津貼協助現年48歲家住南投的老蕭,在建築業景氣下滑失業時,透過彰化就業中心的協助,憑藉著他過去擔任混凝土拌合操作員的工作經驗,成功媒合至彰化當地的混凝土廠工作,並申請「跨域就業津貼-異地就業交通補助金」,大幅減輕通勤的經濟壓力,重拾職場信心。

觀看熱門新聞

目前尚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