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迎合潮流轉型 傳統市場大有可為

記者:張偉成 新聞分類:大陸在線 更新日期:2012-05-26 05:00:00

(亞洲經濟通訊社記者張偉成報導)傳統市場是早期台灣地方的商業活動重心,在其中營生的多是社會基層的小販,也是民眾每天出入的所在。但因多數建築老舊,一向給人「陰暗髒亂」的刻板印象,不易吸引年輕的客群。

為改善傳統市場營業環境,以照顧在其中營業的10萬攤商生計,經濟部在98-99年經由「4年5000億」的「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協助公有市場改善硬體設施。共投入近30億元經費,協助全國的公有市場500處改善工程,讓不少傳統市場煥然一新,採買的民眾開始感受到傳統市場不一樣了。直接受益的攤商朋友,對此項政策更是極為肯定,問卷調查滿意度達到87.2%。

硬體之外,100年度起經濟部接著執行改進傳統市場經營管理的五年輔導計畫。雖然每年不到三千萬元,與其他的經建計畫比起來少的可憐,但是卻充分發揮「以小搏大」的效果。透過專家實地的診斷輔導,逐步強化市場自治會組織建立環境維護機制、尋找特色商品、輔導網路行銷,並辦理優良市集的認證。迄今全國已有臺北市南門市場、中壢市興國市場、臺南市保安市場通過4星認證,另有13個市場通過3星認證、15個市場通過2星認證、7個市場通過1星認證。經輔導後的傳統市場,環境整潔提升,標價更清楚,商品陳列更美觀,在現代的商業環境中,更具競爭力。

依據99年度觀光局針對於來臺旅客556萬人所作的「消費及動向調查」顯示,觀光客對臺灣印象最深刻的前三名分別是:「人情味濃厚」、「菜餚美味」、「逛夜市」,這三項元素均可以在傳統市場找到。政府未來將持續結合觀光旅遊的需求,針對各傳統市場的區位與特色,分別輔導建立不同的主題市場,例如:觀光市集、美食市集、綠色市集、社區市集、二手市集等,將是傳統市場未來轉型尋求經營突破的一大契機。

經濟部5月25日召開「改善經營環境推動會報」,施部長對於傳統市場經營環境的改善、競爭力的提升多所期許,指示該部中部辦公室妥為規劃,積極落實。

資料來源:亞洲經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