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亞洲經濟通訊社 ASIAN ECONOMY NEWS AGENCY

利用光達地形資料剝除地表植生外衣

記者:艾駿培 新聞分類:大陸在線 更新日期:2012-03-15 17:00:00

(亞洲經濟通訊社記者艾駿培報導)中央地質調查所嘗試利用光達數值資料,分析可能發生大規模崩塌的地形,清楚判釋出與大規模崩塌有關的冠部、多重山脊、崩崖與裂縫等小地形特徵,顯示此一技術未來對於政府防災作為是一重要的突破。

臺灣地區地體構造複雜,加上高頻率的颱風侵擾,造成坡地地質災害的層出不窮。兩年多前的莫拉克風災,在西南部地區發生的大規模崩塌,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讓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大家不禁要問:臺灣還有什麼地方具有類似容易發生大規模崩塌的條件?地調所利用光達數值資料所做的分析,似乎初步能解答此一問題。

傳統上坡地地質災害的研究,包含淺層崩塌、岩體滑動、土石流等,主要多利用衛星影像、航空照片、現地調查等方式來進行分析研究。對於亞熱帶植生茂密且多樣性的臺灣坡地,潛藏在茂密植生下的土石塊體運動變化,在調查上仍有所瓶頸,而這些潛在的微小變化或許就是下次大規模深層崩塌事件的徵兆。

以新興空載光達技術所製成之數值地形,具有非常可靠的解析度、精度以及高效率自動化之優勢,更重要的是此項技術可以剝除茂密的植生,還原真正之地面形貌,能確實符合地質與地形之分析需求。空載光達技術(Airborne LiDAR; ALSM)主要為整合雷射系統、全球定位系統(GPS)與慣性導航系統(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INS)等3項科技儀器,以飛機為載具,在空中施測獲取資料加以解算後,即可獲得地形地物之三維坐標(X、Y、Z),使地形高程測量作業更快速準確且量化,目前已是測製地表地形的新穎成熟科技。

地調所自94年開始在大臺北地區、花東地區,利用空載光達技術所獲取的高解析度數值地形進行地質上的應用,已在火山地質調查和活動地形調查得到極佳的研究成果。莫拉克風災後,地調所針對莫拉克颱風受災最嚴重的南部、中部及東部3個區域,以3年分區分年方式進行大量的空載光達資料掃瞄,建立災區1米解析度之數值高程模型(DEM),藉由快速取得高解析度及高精度之地形資料,針對細微地形特徵之分析,來探討坡地地質災害的可能成因與影響,以供相關重建單位或是各級政府對於國土保育政策推動時使用。

以高雄市桃源區鄰近南橫公路1處茂密林區之分析成果為例,此案例在航空照片中看到的是一處植生茂密的森林區,但以光達數值地形資料處理後,如圖A所示,原先茂密林木下航照不易發現的微小地形特徵,像冠部、多重山脊、崩崖與裂縫等都清楚呈現,再利用光達點雲資料處理而成的地形剖面來看,圖中橘色點表示地面點,明確刻劃出地表形狀;灰色點為植生點,可以清楚看出樹冠的形貌;經由地面點的表現,顯示此剖面穿過冠部和幾處裂縫,這些微小地形特徵就表示潛藏在茂密植生下的土石塊體已經開始移動,這也正是潛在大規模深層崩塌事件的地形變化徵兆。

藉由高解析度的光達地形資料,坡地中細微地形可以清楚呈現,再配合傳統使用的航空照片,利用空載光達技術濾除植被的特性,不論是否有植生覆蓋的區域,整個細微地形特徵都可以清楚判釋,包含裂縫、崩崖、滑動體等,這些資訊可以提供災害原因分析、規模估算及後續治理規劃的應用等。

莫拉克風災受災地區測製完成後,地調所將繼續進行非災區部分的施測,屆時我國將成為全球少數具有全國性的高精度數值地形資料可資利用的國家之一。

資料來源:亞洲經濟通訊社